400-0012-182

我想去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意大利瑞士瑞典丹麦西班牙

资讯中心

短云停暂

标签:

分享:
     【导读】

不是每一段故事都有结果。

相遇只是一个巧合,而后的延展却是让我相信命运的顽皮。

如果让时光暂停在那几日中,或许我也愿意停下守候。

每天早晨起来匆忙的起床,听到的第一句话便是他乡的问候,一句“Good morning”听着是那么暖心。

七点十五分是早餐时间,一碗谷物配牛奶,几片面包抹黄油,用餐刀挑上些果酱,昂首喝下橙汁,那杯热可可有着阳光的味道。

Mary会在早饭时打开电视机,看看天气,也顺便叮嘱我们多加点衣物。两份午餐并排摆在操作台上,一个便当盒,一瓶矿泉水,再带上一包薯片或是薯条,看起来是满满的幸福。

每次我们出门前都有一般长长的对话,最后听她大声的说着:“Have a good day!”随后开始游学的旅途。

披着外套出门,屋外是比秋日还凉的风。

公共车站离家不过五分钟的行程,一路观赏着异乡的房屋,一路轻哼着熟悉的小调。路上遇到同行的人儿便停下打个照面,一起继续行走。对街有几株向日葵,墙角伏着慵懒的猫。

公共车站一片橙红的色彩,感情的色调名为等待。不论是在早晨等待后续的同学,或是作为“lucky guy”先一步回返,总是在无聊中度过等候的每一秒。幸而这车站似有着神奇的魔力,我等候而不焦急,无聊而不烦躁,一双眸子打量着国内没有的碧天白云,街头的绿灯应人们的等待而亮起,地上的石砖也不太脏。我坐着等着,轻轻放下无意间爬到我手上的蚂蚁,记得那日琉璃的天。

伦敦的火车真是拥挤,只好仰着头,如同踏入死亡谷的动物去争取一丝新鲜的空气。人挨着人儿,前胸后背一片软乎乎的肉感。手没处抓时,真想拉住别人的臂膀,借力以不至于倒下。

一条铁轨远远伸展,似乎平铺到天上一样。轨下的碎石业是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的风吹雨打。

地铁下的空间巨大,道路错综复杂,就像人心般难测。地铁一辆一辆准时开来,时间一到便又疾驰而去,带起一阵地下的风。

走出地铁,又是一日的行程,我们去了各种的地方,也认识了各种的人。

V&A博物馆中有着大量的雕塑与画像,不同的艺术有着不同的风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两根雕刻着历史神话的巨大石柱了,苍桑而雄壮的气息自其中散发着。我遇见了一个在为雕塑画素描的艺术家,一套铅笔加上一块橡皮,静坐塑像前数小时,又是一份艺术的诞生。博物馆中竟还有盲文的存在,或许那些失去双眸的人可以在这儿用另一种方式感受美的存在。

鸽子广场的正中间是一座高大的人像,旧年的将军依旧带着英武的气息。广场前方便是国家美术馆了,其中收藏了凡高、毕加索的真迹,走入其中便能感受到宁静的氛围,可惜未能一睹《向日葵》的真容。

伦敦眼是个大大的圈,点、线、面在雨中完美地结合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舱室的玻璃上密布着细密的雨珠,登高一望,就将大半的伦敦收于眼睑,泰晤士河上船只来往,飞鸟静静划过,似是在期待着一场与水中鱼儿的爱恋。再看远点,议会那长余百载建筑群与大本钟一齐跃入视线,尖尖的房顶并不太多凌厉之意,倒是与灰黄的色调积累着岁月的沉淀。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看起来庄严肃穆,仅是远望就让人有一种顶礼膜拜之意。公元960年的建筑饱经了风雨的磨砺,哥特式的独特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堂里举行婚礼的人们一定能白头到老吧。

大英博物馆极是巨大,藏品也甚是丰富,一部死亡之书静静躺在室内广场的左侧,那由千万块玻璃拼凑的穹顶别有一番风味。馆中藏品包罗万象,欧洲东方,史前近代,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这地方一定是世界上名人最多的地方了,一个个蜡像栩栩如生,仍若真人一般,人像或喜或怒,连皮肤的褶皱也如真人在此,十足想像。在杜莎夫人蜡像馆中,世界名人伟人无处不在,但是中国人却只有一位——达赖。也不知这是对他的肯定还是对中国的讽刺。

伦敦塔桥有着灰蓝的色调,上下两层的设计让游人可感受塔桥的风情。我们有幸见到了下层桥面的收起,当帆船缓缓驶过时,停下的车流却是静而无声,无不体现着居民的素质。

来到温莎城堡时是一片晴朗的天,女王不在城堡中,于是我们得以入内参观。跟着老师的六人行,时不时在风景优美处停下,拍些类似45°仰望天空的照片。英国女王的寝宫古朴而奢华,巨大的画像悬挂涂抹在屋内的每个角落,室外的花园里充斥着凉爽的风。

牛津和剑桥是来英国不得不去的地方。二学院、二小城,满满的文化气息溢满着整个城镇。克丽斯汀学院古质典雅,让人不由得想起名著《哈利波特》中学徒们令人心神激昂的故事;而剑河上那一叶小舟的漂流,更是让人宁静致远,感受着轻轻来去、了无云彩的浪漫。

在英国的课程并不像平日在学校中有着种种的压力,和善的老师有个美丽的名字叫“Loveday”,整节课是由一个个游戏和一场场讨论构成的。当我与外国的学生共坐一桌,英语便成为了沟通的唯一桥梁。你一言我一语中,口语也是越来越流利,意大利男孩的开朗,罗马女孩的活泼,随着交流与沟通,我们也越来越了解对方。这是一场多国文化的碰撞,以意大利式幽默与中国式严谨的形式,在一个名为英伦的舞台上。

回到Homestay,一开门便是瞧见Mary的笑脸,用标准的英语向我们询问今日的情况,于是我们也乐呵呵的述说着一整日的所见所闻。

日子过得平静,游玩中充满着欢声笑语。无论是浏览时各处拍照,还是回家后思索今朝,日子轻松快乐。在公交车站第一次拎起女生比石头还重的包,在船只码头撑起雨伞,感受那“若得雨盖能相护”的柔。牛津街陪着同学找卫生间,商场中跟着老师觅保健品店……回想起来时,一抹微笑就不自觉的挂上了嘴角。

白驹过隙,十五日作一瞬观。手机中多出了几个也许再也不会打通的电话号码,记忆中多出了几个难以忘怀的人。


冠桥为您提供专业的留学服务

Banner